当前位置:首页 > 5文化政策与资讯2025 > 正文

14岁初中生张婉莹:用梦想点亮青春的闪光轨迹

摘要: 萌芽:梦想的种子在平凡中生根张婉莹,一个看似普通的14岁初中女孩,走在人群中或许并不起眼。在她温和的外表下,藏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...

萌芽:梦想的种子在平凡中生根

张婉莹,一个看似普通的14岁初中女孩,走在人群中或许并不起眼。在她温和的外表下,藏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。她的故事,从一个小小的兴趣开始。

小学五年级时,张婉莹偶然接触到了编程。那时的她,对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充满了好奇。别人眼中的枯燥符号,在她眼里却像是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。父母起初觉得这只是孩子的一时兴起,但张婉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认真。每天放学后,她总会抽出半小时坐在电脑前,一点点摸索编程语言的基础。

没有老师的系统指导,她就靠着网络教程和论坛里的热心网友,一步步攻克难关。

一年后,张婉莹已经能独立编写一些简单的小程序。她设计了一个帮助同学记忆英语单词的互动软件,在班级里小范围试用后,竟然广受好评。同学们发现,用她的软件背单词变得有趣多了——界面清新,功能实用,甚至还能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调整难度。张婉莹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的兴趣或许能给别人带来实际帮助。

这种成就感,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路。

进入初中,学业压力骤然增加。身边的同学纷纷缩减课余时间,投身于题海战术,但张婉莹没有放弃编程。她巧妙地利用碎片时间:课间十分钟,她会用手机查阅最新的技术动态;周末的早晨,她早起两小时,沉浸在自己的代码世界里。父母曾担心这会影响她的学习成绩,但张婉莹用事实回应了他们的顾虑——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。

“编程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,反而让我学数学和物理更轻松了,”她笑着说。

追梦的路上总有坎坷。初二上学期,张婉莹报名参加了一个区域性的青少年编程大赛。她花了两个月精心准备的作品,却在初赛就被淘汰。评委的评价是“创意不足,技术实现较为基础”。那一刻,她躲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一个下午。但第二天,她擦干眼泪,重新打开电脑。

渐渐地,张婉莹不再只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初学者。她加入了线上的开发者社区,分享自己的作品,也倾听别人的建议。她发现,编程的世界远不止技术本身——它关乎创造力、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这段经历让她明白,梦想的种子需要耐心浇灌,才能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。

绽放:用坚持书写不平凡的青春

进入初三,张婉莹的编程技能已然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。她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程序设计,而是开始探索如何用技术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。一次,她注意到学校图书馆的借阅系统效率低下,学生们常常要排队等待管理员手动登记。于是,她决定动手改造它。

利用课余时间,张婉莹设计了一套智能借阅系统原型。通过二维码扫描和数据库联动,借书、还书流程变得快捷透明。她主动找到学校领导,演示了自己的方案。起初,老师们对这个14岁女孩的提案将信将疑,但在详细测试后,他们被她的专业度和实用性打动。最终,学校采纳了她的系统,并在全校推广使用。

这件事成了校园里的佳话,张婉莹也因此获得了“技术小达人”的称号。

但她的脚步并未停止。2023年,张婉莹带领一支由同学自发组成的小团队,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。他们的项目——“基于AI的校园节能管理系统”,通过对教室灯光、空调等设备的智能控制,有效减少了学校的能源浪费。这个项目不仅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,斩获二等奖,还吸引了当地环保组织的关注。

有企业甚至提出想将这一方案投入实际应用,与学校合作开展试点。

荣誉背后,是无数个深夜的坚持。张婉莹记得,备赛期间,她常常熬到凌晨一点,调试代码、修改方案。团队成员之间也有过分歧和摩擦,但她总是用冷静和耐心化解矛盾。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重要的是找到共同的目标,”她说。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,让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对她刮目相看。

如今,张婉莹依然保持着低调务实的态度。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气冲昏头脑,反而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。“技术更新太快了,我需要不断学习,”她表示。下一步,她计划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,希望开发出能个性化辅助学习的工具。

张婉莹的故事,或许只是千千万万青少年中的一个缩影,但她的坚持与热爱,让她显得如此与众不同。在她身上,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少年的无限可能——他们用好奇心驱动探索,用行动定义梦想,用坚持书写青春。

正如她常说的一句话:“年龄从来不是限制,只要你想做,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。”14岁的张婉莹,正用自己的方式,点亮一条属于这个时代的闪光轨迹。